在初中历史课本中,南京农民起义领袖杨么一名,又有时写作“杨幺”,而其他历史书籍却称“杨么”为“杨太”,这三种称呼都是正确的。
杨么(? -1135年)本名叫杨太,龙阳(今湖南汉寿)人。建炎四年(1130年),跟随钟相起义。在各首领中,他年纪最轻,两湖一带习惯把年幼的叫做“么”,所以当时人们都亲切地称杨太为“杨么”或“杨么郎”。宋人鼎沣逸民著的《杨么事迹》里有这样的记载,“杨么原名太,相死,太尚幼,楚人谓幼为么,故曰杨么。”这是有关钟相、杨么起义问题的最早记载。明人《钟相杨么佚事》中也讲:“杨么,名太,世居龙阳,里人以其居季,呼之为幺。”这里所说的“季”,《说文解字》释为“少”,则杨太或属兄弟中最小的,或因同族同辈排列居季,因而叫“杨幺”。“幺”与“么”在汉语中是通用的。《辞海》解释“么”亦“幺”,意思是幼小、排行最末的,如幺叔、幺妹。和“幺”与“么”相近似的字还有,比如“丐”与“丐”,前者是“乞求”的意思,后者是“看不见”的意思。用在名字里,写得不当或读得不准,会闹笑话的。
有一位名叫“×正笃”,按说,这个“笃”字并不是什么冷僻字,可不少人一看到这个字就卡壳。不认识不要紧,问问人查查字典,这个问题就解决了,可有人不愿受这个累,用他所熟悉的近似的字代替,于是,就出现了“正蔫”、“正驾”等等莫明其妙的名字。使这位先生意想不到的是,在他的一张安装热水器的收据里竟一度出现过“正骂”这个极不文雅的名字。这是哪的事儿呀!有谁能用“骂”字起名字呢?
据说,有一次蒋介石在黄埔军校学生毕业式上点名时,连呼了两次黄庆照也没人吱声。当他第三次呼叫之后,有位学生站起来说:“报告长官,学生叫黄庆熙,不叫黄庆照。”蒋介石听后,表情很不自然,他故意用双手把桌子上的名册往眼前拉了拉,做出仔细看看的动作。正这时,他身后的一位文书站起身来,“咔嚓”一个立正,说:“报告长官,这件事错在卑职身上,我在抄录名单时,把熙字错写照字了。”蒋介石听罢,摆出一副很气愤的样子,立即命人将这位文书拉下去监禁起来。到了第二天,那位中尉文书一跃成为少校副官,而那位名叫黄庆熙的学生,在事发当天的晚上就失踪了。
20世纪90年代末,诗人流沙河先生陪同台湾诗人余光中教授参观武侯祠。当来到三国名将张飞塑像前时,见像前的解说木牌上写道:“张飞字益德。”这让两位古文修养深厚的海峡两岸文化名人大为愕然。事后,流沙河越想越觉蹊跷——武侯祠乃海内外闻名的古迹,来访的中外专家学者不计其数,难道对这个显而易见的错误都视而不见?恐怕还要细心查证,切不可主观臆断。于是,流沙河去查《三国志卷三十六·蜀书六·关张马黄赵传第六》,见原文载着张飞字益德。《三国志》为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,是记载三国历史最早的史学著作,而罗贯中的《三国演义》,称“张飞字翼德”,则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通俗小说,两者的区别是必然的。武侯祠张飞塑像前木牌所书张飞字,确应为“益德”。流沙河为避免余教授在文章中出现错误,他赶快去信告知海峡那边的余光中。
演员马德华在电视连续剧《西游记》中扮演“猪八戒”出了名,他原名叫马芮(音瑞),那为什么改叫“马德华”呢?说明了事情的原委,您也许对他改名表示同情吧!人哪有不生病的,一次,马芮患了重感冒,来到一家名气很大的医院就诊。好容易等到他的号了,只听值班的护士在走廊高声叫道:“马丙!马丙!”马芮见没人答应,心想大概这是叫我吧?当他走进诊室,医生却问:“你叫马内?”马芮不想再费时间作解释,还是赶快看病要紧,只好将错就错地说:“是的。”
这也免了医生的尴尬而不快。诊后来到化验室,化验完毕,化验员大声喊道:“马苗,谁是马苗?马苗的血化验好了。”马芮也不好介意了,人家就这么认为;下一步是到药房取药,药剂师又喊他“马茵”,最后进了注射室,那位护士拿起注射单就大笑起来:“这个病号怎么叫马肉?马肉同志,该你注射。”于是一根针便扎到了“马肉”的身上。
有了上述的经历,马芮在哭笑不得的同时,能没有想法吗?他在拍摄《西游记》,有朝一天,在连续剧的屏幕上,肯定要写谁谁饰演谁,如果把自己的名字在上面一登,真不好说,会有多少奇怪的念法呢。为了使观众不再叫错他的名字,干脆叫马德华得了,这三个字,大概不会叫错吧?
上一篇:名字相连有别意 下一篇:铁面无私包龙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