宰相是我国封建社会皇帝总揽政务的最高官员。秦汉时,主要以丞相、相国、御史大夫等为宰相;魏晋南北朝时,主要以中书监、中书令、侍中、尚书令、仆射等为宰相;隋代则以尚书、中书、门下三省长官即尚书令、纳言、内史令为宰相。
唐代自建国到灭亡,在近300年期间,计有宰相360多人。史称“唐世贤相,前称房(玄龄)、杜(如晦)、后称姚(崇)、宋(璟),他人莫得比焉。”但是,也有若干位“宰相”是另一种出“名”的,下面分别道来。
世人皆知唐朝李林甫“口蜜腹剑”,却不一定知道他还是个别字高官。李在写信庆贺亲戚生了孩子时,将“弄璋”(古称生男日“弄璋”,璋为玉器)写成了“弄獐”(獐为野兽),后遂以“弄宰相”来戏称没有文化的权贵了。唐代小有名气的文学家苏味道,曾对人说:“处事不欲决断明白,若有错误,必贻咎谴,常模棱以持两端可矣。”因此,当时人送他外号“苏模棱”。武则天圣历初年,苏味道官居相位,处事更加圆滑,人称“模棱宰相”。
武则天当政时,才能平庸的王及善,官居右相,后又改为文昌左相。他在位期间,无所作为,只作出一条规定:各部官员不准骑驴上班。为了实施这条规定,他派人终日驱逐,有时还要亲自参加,简直无聊得很,于是得了一个“驱驴宰相”的外号。唐朝卢怀慎与姚崇同为宰相,卢自以为才能不及姚崇,遇事推诿,不负责任,是个光享受俸禄不干事的高官,时人称之为“伴食宰相”。
唐昭宗时的宰相郑綮,在出任庐州刺史时,就为官清廉,不蓄私财,因为他性格滑稽,擅长写诗,尤其喜爱歇后语,加之在兄弟间排行第五,所以就被时人称为“歇后郑五”。拜相之日,亲朋好友祝贺他高升时他叹息道:“歇后郑五作宰相,事可知矣!”对于担此重任缺少信心,很快人们就管他叫“歇后宰相”了。时值唐末,因朝廷寡弱,郑綮自知无回天之力,硬撑了三个多月,就告病退职了。
唐代画家阎立本,工于写真,朝野驰名,受到高宗赏识,于公元669年拜为右相,而他只是个绘画高手,无宰相器,缺乏政治才干。当时,大臣姜恪因作战有功被升为左相,明眼的官员一下就看出了分野,他们说:“左相宣威沙漠,右相驰誉丹青。”于是,阎立本被称为“丹青宰相”。
宋代神宗时宰相王圭,为相16年,无所建树,最“显著”的事有三件,即上朝拜见皇帝,叫做“取圣旨”;奏请皇帝某事可否,叫做“领圣旨”;退朝告谕奏事官员,叫做“已领圣旨”,多么具有讽刺意味!由此他得到了一个称号“三旨宰相”,实际是庸碌无能的代召词。南宋徽宗时的宰相李邦彦,一表人才,文章也写得不错,喜欢游泳踢球,自称“李浪子”,人称“浪子宰相”。浪子惯了,在金兵大举南下来攻时,李邦彦力主割地求和,被太学士陈东等人上书斥骂为国贼,不久李邦彦便被罢黜。南宋末年,贾似道以其姐受宠于理宗而爬上相位。至度宗时,因立功而独揽朝政,权倾朝野。他为相十多年祸国殃民,荒淫无度,常与姬妾伏地斗蟋蟀,还根据自己养、斗蟋蟀的经验,写成一部《促织经》行世,后人称之为“蟋蟀宰相”。
南朝梁文学家陶弘景,齐时官至左卫殿中将军。永明十年,陶弘景上表辞官,隐退山中。梁武帝即位后,礼聘陶弘景出山从政拜相,但陶却继续隐居山中。在这种情况下,朝廷每有大事,梁武帝就常去其隐居的句曲山中征询弘景的意见。此事传开后,时人就称陶弘景为“山中宰相”。
五代后唐末帝李从珂时,马胤孙为相。此公的为政之道是:入朝印不开(不理政务),见客口不开(不谈国事),归宅门不开(不接见士大夫及下属官员),得了一个“三不开宰相”之名。
明朝大学士刘吉,精于营私,不知理国,尸位素餐,无所建树,屡遭谏官弹劾,但他凭借逢迎皇帝、勾结宦官,粉饰自己等手段,把弹劾他的谏官一个个都排挤打击下去,竞使他在内阁待了整整18年,因此被人称作“棉花宰相”。所谓“棉花”,是取其耐用其“耐弹”之意。这“棉花”二字后来泛喻那种巧于仕道的官僚形象。
那些不在朝廷的宰相,史称“使相”。“使相”只表示节度使地位尊崇,不参与朝政,无宰相权,乃是荣誉称号。唐后期,凡是比较重要的节度使,差不多都是“使相”。
中国早期帝王并无自己特定的年号,在汉朝以前,纪年用天干地支,从汉文帝刘桓开始,用前后元纪年,直到公元前140年,汉武帝刘彻即位后的第二年,始定名“建元”元年,才正式有了特定年号。他一共用了11个年号,其中多数有个“元”字,即纪元之意,元字底下的另一个字则与改元这年发生的事有关,如“元鼎”是因为发现了一个古代的鼎,“元封”是纪念以封禅于泰山。
年号是封建帝王为纪其在位之年而专用的名号,如隋炀帝大业、唐太宗贞观、宋太祖开宝、元世祖至元、明太祖洪武、清世祖顺治等等。后历代相沿不断,直至清末帝宣统溥仪,凡新君即位以次年为新纪元开始,改用自己特定年号,称为“改元”。在历时长达2051年,共出现的年号约为708个。
为帝王者,无不欣赏自己的年号,谋仕途者在年号上做文章是高级的拍马人。在我国对联中,以年号分别嵌入上下句首者实为罕见。清咸丰年间,状元萧景钟因私行不检,遭革职处分,但因为他曾写下过一妙联将清朝皇帝的年号,按其顺序分别嵌入上下联的句首,获得咸丰的赏识,遂又恢复功名。下面是他将顺治、康熙、雍正、乾隆、嘉庆、道光、咸丰7个年号作的颂联:“顺天心,康民物,雍和其德,乾健其身,嘉惠普群黎,道光绍虞夏商周,咸歌盛世;治宇内,熙政绩,正直洽朝,隆平洽野,庆云生五色,光华焕星辰日月,丰溢皇都。”
无论正统王朝,还是农民起义领袖,抑或少数民族首领,只要建立政权,定有国号,同时确立自己新的年号。第一个农民政权订立的年号是西汉末绿林军使用的“更始”。国号是政权的名称,年号则是帝王当政的时间标志。李渊在农民军行将摧垮隋王朝时,起兵建“唐”,便定618年为“武德”元年,626年“玄武门之变”后,又被迫“禅位”给次子世民。李世民即著名的唐太宗,改次年为“贞观”元年,至649年逝世为止的23年间,史称“贞观之治”。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在推翻明朝前夕所建政权,也曾定国号“大顺”,年号“永昌”。1115年,女真贵族完颜·阿骨打创建“大金”政权同时,也定当年为“收国”元年。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短的年号,为1234年金朝末帝完颜承麟的“盛昌”年号,使用了还不到一天,金朝就告灭亡。
年号多数为两个字,也有三个字的,如中大通、中大同(都是梁武帝),始建国(王莽)。也有四个字的,如天册万岁(武后)、太平兴国(宋太宗)等。字数最多的要数西夏景宗的“天授礼法延祚”和西夏惠宗的“天赐礼盛国庆”。明清二朝,皇帝大多用一个年号,只有二人例外。因此,人们习惯上就用年号称呼皇帝,如永乐帝、康熙帝,对他们的庙号明成祖、清圣祖反而不大知道了。清圣祖在位61年,其年号康熙成为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。
一个皇帝不一定用一个年号定终身,年号通常是数年一改。宋太祖赵匡胤在位时有三个年号(建隆、乾德、开宝),宋太宗赵光义有五个年号(太平兴国、雍熙、端拱、淳化、至道)。晋惠帝在公元304年改元最多:这年正月用“永安”,7月改“建武”,11月复用“永安”,12月再改“永兴”,一年中共用了4个年号。在中国历史上,年号最多的皇帝是武则天,共有光宅、垂拱、永昌、载初、天授、如意、长寿、延载、证圣、天册万岁、万岁登封、万岁通天、神功、圣历、久视、大足、长安等17个年号。明清以前的皇帝不仅得意时改元,以抬高身价,倒霉时也要改元,以转移臣民视线。如宋真宗对辽签订丧权辱国的《澶渊之盟》后之第四年(1008年),便改元为“大中祥符”,以逃众谴。
由于历史上一些地方割据的少数民族政权也自定年号,所以常常会出现同一年号重复使用的情况。其中“建兴”年号曾先后被使用了11次,“建平”、“太平”也被使用过8次。
有的朝代皇帝定了年号,还将年号铸在钱币上,以求扩展其影响力,这种币叫做“年号钱”。我国最早的年号钱是十六国汉李寿所铸的“汉兴钱”(338-343年),稍后有人效仿,于是又有南朝宋的“孝建五铢”(454-456年)和北魏孝文帝的“太和五铢”(477-499年)等。年号钱成为制度始于宋代,从北宋太宗到南宋度宗的近300年间,年号钱连绵不断,宋代年号改得比较频繁,所以年号钱也特别多,宋代以后,历代所铸的钱都是年号钱,如元代的至元通宝,明代的洪武通宝,清代的乾隆通宝等都是。
上一篇:古人名字登太空 下一篇:古代取名都按家谱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