经常读古书的人,会发现古文中,在人名的地方有时空一个字,或者写“某”,或者写为“讳”。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流行两千多年的所谓起名用的“避讳”。
避讳,最初为后代子孙对祖先尊敬的表示,不敢直称其名。后来发展为维护帝王将相尊严和权威,为了维护宗法关系的制度,臣下不得直书当代君王之名,凡人不得直书圣贤之名,子孙不得直书父母之名,必须用别的名字代替。
历史上还有不少避讳的笑话。
五代的冯道,在朝为相。有一天,他叫门客给他讲《道德经》。《道德经》起首的第一句就是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。门客见一句话有三个“道”字犯冯的名讳,便随机应变地将“道”字改为“不敢说”。于是这句话就变成了:“不敢说,可不敢说,非常不敢说。”这个故事虽然令人叫绝,但对门客的媚和俗及其窘迫相,总令人有一种苦涩的感觉。
明末有个湖广巡抚宋一鹤,有一次,他要去参见总督杨嗣昌。因为杨嗣昌的父亲名鹤,为了避讳,他便在名帖上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宋一鸟。
起名用字的避讳习俗是封建专制的产物,是封建、愚昧、野蛮的表现。作为一种起名习俗,它随着封建专制的崩溃而逐渐消失了,在科学和民主的今天,在文明和进步的社会里,人们起名用字再也没有必要去避讳了。
好的名字应该是:读起来好听,叫起来响亮,写起来好看,笔画协调完整;想起来含义丰富,回味起来寓意深刻,新奇独特,与众不同。符合这几条标准,您所起的名字自己喜欢,家人喜欢,孩子长大以后也会喜欢。更重要的是,这样的名字一定能博得他人好感,获得众人的欣赏。与此同时,您也就给新生宝贝送了第一份也是最重要的厚礼!祝您起个好名字!
拆姓为名的起名习俗
拆姓为名是一种很古老的习俗。以这种方式起名有以下两个好处:
1、简单方便。除了一些不好听,或不能拆的姓名(如周、王、孙、尤、孔、水、节等等。另外,复姓一般很难拆)外,只要细心观察姓氏的各个组成部分,便能很快拆其姓而为其名。
2、新鲜有趣。名字由姓氏的不同部分组成,无论从字形上看,还是从字义上看,都会给人以新鲜有趣的感受。尤其是在社交场合,在与陌生人打交道时,或是对方发现,或是自己介绍,“拆姓为名”能活跃气氛,缩短距离,消除隔阂,创造一种融洽的环境。如:林森,国民党元老,曾任国民政府主席。
谐音以姓生名的习俗
所谓谐音,就是听起来字音差不多,但字义并不—样。这是由汉字一字多音,一音多字的特点而形成的。以这种方法的名字具有含义委婉、耐人寻味、新奇有趣的特点。
字形以姓生名的习俗
这种方法与拆姓为名不同。它不是简单地拆用姓氏的某个部分,而是要利用姓氏的某个部分再造一个字而为名。用这种方式起名,灵活多变,给人以有学问、有教养,特别是起名有讲究的印象。
合父母二姓为名的习俗
这种起名的习俗比较常见。孩子本是父母爱情的结晶,将父母两姓合在一起为小孩之姓名,合情合理,意味深长,并且有利于加深一家人之间的感情。例如:文章、鲁杨、马林、方芳、安康、常乐。
上一篇:民间起贱名的习俗 下一篇:起名字讲究什么